【一】
冯小刚没去台北出席金马奖颁奖礼,当天,他待在北京,一前一后出席了两个重要性远比金马“小”很多的电影活动。
在电影圈,拿到大奖提名而不去颁奖现场是不多见的,而且,虽然每届都很有争议,但事实上金马已然是华语电影的最高奖了,要不然当下华人影人里成就最高的两位,李安和成龙又怎么会经常捧场(今年又一同出席了)。
不过,不出席也谈不上特别出格,除非是下一届金马,作为上年的影帝还不到场颁发影后奖杯,那就不是怠慢,而是宣战了。然而,明年的冯小刚一定不会缺席,因为,这一次已经把之前结下的梁子解开了——2010年,呼声很高的徐帆(《唐山大地震》)没拿到影后,冯小刚极为愤怒,甚至在微博上直斥当届的金马评委主席黄建业“有失专业水准”,再加上两岸媒体的煽风点火,更变成了那种娱乐版面上大家喜闻乐见的一桩丑闻。
放嘴炮、撂狠话,一直是冯小刚的个人专长。做节目、上访谈、写微博,他经常怎么痛快怎么说,骂网友、骂同行、骂影评人、骂综艺电影,连东家华谊兄弟也躲不过炮火(尽管事实上他也聊过很多正能量内容)。所以,这些年的老冯,导演身份之外,更重要的公众形象,其实是一个情绪不稳的愤怒中年,也使得他在网上获颁了两项荣衔:“小钢炮”、“护舒宝”。
带褒义的“小钢炮”,顾名思义,名字谐音,说的是他口无遮拦愤世嫉俗;而比较贬义的“护舒宝”,是指女明星舒淇一度陷入“三级片丑闻”,作为老搭档,冯小刚在微博上发表了大量指责“围观群众”的言论,遣词激烈,脏话不断,在“知名人士”这个层面里,堪称独一无二。当然,两个外号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:若非“小钢炮”,岂能“护舒宝”。
电影《老炮儿》剧照
很多人欣赏冯小刚的这种脾性,但也有不少人对此反感——就像他的电影一样,观众多、极卖座,但又争议不断。不过,能够引来或赞或弹的海量关注,作为电影、作为名人,都是一种难得的本事和成就。所以,创作趣味能跟观众打成一片,个人性情又敢和网友“打成一片”的冯小刚,不愧是这20年来,中国大陆商业成绩最佳、影响力最大的导演(当下我们把没有纳入通胀系数的票房金额作为“电影票房”的标准是不很科学的,因为,《速激7》和《捉妖记》的观影人次当然远逊于早年的《少林寺》等)。
出于传统和现实,一般而言,功成名就、名利双收的“成功人士”是不会对公众轻易发言的,特别是身处于被传媒显微镜及哈哈镜全天候关照的“娱乐圈”,但冯小刚还是任性地想说就说,甚至有管不住嘴的嫌疑。不过,多年之前,在自传《我把青春献给你》里,冯小刚就给自己下了判词:“百年之后,我的墓碑上雕刻的应该是一张侃侃而谈的嘴。”
这真是一语成谶,既自嘲,也自傲。冯小刚其人其作名满天下,但他本人却没能在电影史上封神、又在公众舆论里毁誉参半,或许都缘于他的这种不端着不揣着不吐不快的性格——市井气重,而艺术家指数却不太够。从《编辑部的故事》开始,冯小刚就成了当代市民文化的观察者及代言人,他的喜剧一直紧贴时代,关注的是普罗大众的困惑、烦恼、愤懑,用调侃、辛辣的方式,来消解崇高、解构权威,让观众完成批评与自我批评。
然而,比起他出身相似的老友王朔和姜文,冯小刚就不如他们那么尖锐和决绝,可是真要修成一个庄严的艺术家,不断挑战自我、不断突破底线却是必需的。冯小刚的问题在于,他却不是一个孤绝死磕的人。他的电影一直坚持着某种程度上的真善美主题(甚至包括那部本该是比绝望更绝望的《一九四二》),这是他个人的趣味所在,正好也暗合了此间的“电影政策”,可无论主动还是被动,妥协的成果固然是能让作品顺利问世,并且收获广泛的观看量;但另一方面的代价,则是牺牲了创作的可能性和深度。而且,具体到冯小刚的影片本身,坊间一贯的看法是,台词讲究,剧情生动,然而构图、摄影、美术等单项分却通常拿不到好评,换言之,冯小刚电影的“电影感”,始终没法跟张艺谋、王家卫之辈相比。从这一点上看,才华和性情是必然关联的,尽管其间的调配组合会产生各种有趣的结果,而且本质上又都是公平的,有得就有失,有失就有得。
冯小刚和葛优,室内喜剧《编辑部的故事》剧照